当前位置:首页>>文化长廊>>文史天地

白山之魂——杨靖宇


[发布日期: 2017-04-17]    字号:

  杨靖宇,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敬仰的名字,一位铁骨铮铮的抗日名将,一位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一位令日军闻风丧胆中国军人。他领导南满抗联部队在白山地区与日寇坚持斗争达7年之久,指挥战斗数百次。白山由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南满游击队、独立师发展壮大的摇篮,成为中共南满特委、南满省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东北抗联一军、一路军的诞生地,成为中共南满特委、南满省委领导抗日斗争持续时间最长的根据地和游击区,也是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打击日寇的主要战场。

  在杨靖宇被围困之际,日伪当局开出的最后条件是“只要你归顺满洲国,不与满洲国为敌,东边道(现白山市、通化市)就划归你管辖。你可以在东边道建立自己的政权。”杨靖宇以铁一样的信仰和信念,回应敌人的是一串串仇恨的子弹……

  在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追忆杨靖宇在关键时刻,抵住诱惑,绝不变节的壮举,令人格外震撼。

  杨靖宇在白山地区的重要战斗经历

  1933年9月18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在磐石正式改编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0月27日,杨靖宇率该师司令部、第三团、政治保安连等部从黑石镇渡过辉发江,先后开辟了濛江(靖宇县)、临江(今浑江、江源、临江一带)游击区。

  1934年2月21日至26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联合南满其他16支抗日武装,在濛江白浆河东20里处城墙砬子召开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杨靖宇当选为总指挥,除独立师外另辖8个支队。

  1934年4月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攻占临江县林子头村(今石人镇)。

  1934年11月5日,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临江县四道二岔(江源区三岔子)召开。到会代表32人,会期5天。会议听取了杨靖宇《关于目前世界、中国、满洲的形势》的报告。大会通过《南满党组织用一切力量与巩固人民革命军,最大限度地扩大反日游击战争,团结一切抗日反满力量》的决议;会议通过了杨靖宇关于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和中共南满临时特委的提议;选出中共南满临时特别委员会,李东光为特委书记。11月7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于浑江板石沟宣告成立,下辖两个师。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朴翰宗任政治部主任、李红光任一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任二师师长兼政委。

  1935年1月11日,杨靖宇率第一军司令部直属部队,在红土崖曲家营伏击去濛江(今靖宇县)换防的伪军混成第五旅第五团骑兵连。打死伪军19人,俘敌连长以下30余人,缴枪40余支,战马数十匹。战斗中,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参谋长朴翰宗牺牲。

  1935年3月22日,杨靖宇率第一军司令部直属部队攻占临江红土崖镇。

  1936年2月,杨靖宇在临江二道沟坡口处,将“万顺”等八股民众抗日武装收编为“抗日山林队”。

  1936年7月4日,中共南满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一、二军干部会议在原临江县与金川交界的河里召开,会议决定将南满特委改组为南满省委,魏拯民担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 8月,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并组成了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部,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1937年12月,杨靖宇率部在板石沟与日伪混合“讨伐队”(千余人)相遇,经一天激战,击毙敌人百余人,日军大尉教官被击毙在“回头沟”岭上;炸毁汽车3辆,缴获枪支50支、子弹万余发。

  1938年10月18日至19日,杨靖宇率部在浑江里、外岔沟交界处粉碎了日伪军(约1 500人)的“铁壁合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出慰问电,对长期艰苦奋斗在东北的抗日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表示敬意。

  1939年1月23日,杨靖宇率领200余人到抚松兴隆石塘沟一带征粮。此后,在抚松东岗刘汉邦小山密营休整。

  1939年3月11日,杨靖宇率抗联第一路军总部,在板石沟击毙日伪军10余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11月22日,杨靖宇率抗联警卫旅一、三团400余人于那尔轰一号桥伏击讨伐队,激战4小时,毙敌39名,伤敌数十名。12月7日,杨靖宇袭击龙泉镇,击毙日伪军10人。两天后在小孤顶子击退日伪军后,穿越抚松公路继续南下。

  1940年,日伪军在“围剿”抗联时,专打杨靖宇部队,迫使杨靖宇所部频繁作战,昼夜不得休整。1940年初,杨靖宇率部袭击龙泉镇,获取粮食和军需。伪通化省警务厅岸古隆一郎坐镇濛江张罗布网,对杨靖宇展开“围剿”。1月6日,杨靖宇、韩仁和指挥警卫旅在濛江青江岗北西岗地区与日军小宾部队及程斌、催胄峰部发生激战。1月9日,杨靖宇和200名抗联战士在蒙江县境内错草顶子遭日军小滨部队堵击,后遭日军渡边部队追赶,一日之内转移5个战场。1月11日,杨靖宇让警卫旅政委韩仁和率60人去桦甸找魏拯民,自己带领余部在青江岗北方的西岗地区隐蔽下来。1月28日,杨靖宇率部队在蒙江、辉南县交界的马屁股山遭敌袭击,伤亡70多人。杨靖宇带领60多名战士离开濛江西北向东谋求与伊俊山部会合未能实现。至1月底,杨靖宇在辉南、濛江与日伪军周旋50多天,战斗30余次。2月2日,杨靖宇身边只有27名战士,10日剩12人,12日剩7人。15日白天仅有6人,当晚,杨靖宇决定让警卫员黄生发等4名负伤战士转移。16日,杨靖宇派警卫员聂东华、朱文范去购买食物,两人18日牺牲在大东沟。敌人在他们身上搜出了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缩小了包围圈,调集重兵封锁了濛江县所有的交通要道。2月22日晚,杨靖宇借着夜色的掩护孤身一人来到了蒙江河边的二道崴子,在山脚下的一个小窝棚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杨靖宇在白山地区建立的4条抗日游击走廊

  1933年10月,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创建濛江那尔轰抗日根据地,成为白山经濛江、金川至磐石、桦甸到吉林,形成第一条南满至北满的抗日走廊(又称松花江抗日游击区),使南满、北满遥相呼应。

  1935年6月,中共金(川)临(江)县委成立,并成立中共八道江街城市支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靠“老岭”,北联“河里”的第二条浑江抗日游击走廊正式形成,使白山成为南满抗日大本营。

  1935年10月,抗联一军、二军在濛江那尔轰会师后,标志着临江至长白、安图、延吉,形成第三条南满至东满的抗日走廊(又称图们江抗日游击区)使南满、东满抗日根据地在白山得以贯通。

  1936年7月,杨靖宇率部由辑安老岭至通化到辽宁桓仁、宽甸、本溪形成第四条南满鸭绿江抗日走廊(又称鸭绿江抗日游击区),使白山成为南满、东满、北满的枢纽。

  杨靖宇在白山地区建立的4块抗日根据地

  1936年4月,伪当局实行“集团部落”政策后,抗联逐步失去抗日游击根据地。由依靠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支援来发展壮大,转向依托深山密营来生存维持。到1939年后,抗联没有固定的密营,常常在密林中露天依树靠崖宿营休整,不能打猎,不能生火,一天要转移多个地点,进入最艰难,最艰苦的时期。

  濛江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1933 年10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来到白浆河木场休整队伍,11月,民众自卫武装联庄会(50 余人)集体加入人民革命军南满游击大队。1933年12月,南满游击大队长苏剑飞率队进驻蒙江县那尔轰地区,那尔轰一带成为抗日游击根据地。1934年1月,中共江南特支那尔轰支部宣告成立,隶属于中共磐石中心县委。3月,那尔轰农民反日会、蒙江农民自卫队、妇女会、儿童团相继建立。5月,中共江南特支在蒙江县下属组织发展到3个支部,有党员25名。1935年8月17日,中共南满特委在那尔轰成立“同心乡人民革命政府”,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包括青江岗、白浆河、花园口、五斤顶子等。 1941年初抗联小股部队相继撤离这一地区,其间,坚持对日斗争达七年之久。

  抚松砬子河等抗日游击根据地。1934年春,反满抗日救国军抚松筹备处在抚松县城北门外成立,为抗日部队筹备粮秣、军需、枪械和输送兵源。4月,中共抚松特别支部成立。9月, 中共南满第一游击大队120人,第二游击大队100余人开进抚松地区活动。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满反日总会抚松反日会成立。这一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师在抚松砬子河起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在大碱场一带建立兵工厂、被服厂、物资仓库、粮库。一军二师在黄泥河子(今新屯子镇参场附近)修建训练基地和密营。1936年7月,抚松特别支部自行消亡,建立中共南满省委抚松县委。1937年3月1日,中共抚松县委遭到破坏。1938年3月27日抚松大营救国会成立,1939年11月,遭敌破坏。1940年8月组建中共东满省委抚松支部,1941年12月30日被敌破坏。

  浑江五间房抗日根据地。1934 年8 月,杨靖宇率部在浑江五间房建立被服厂和野战医院等设施,形成以密营为主体的浑江抗日根据地。1934年11月5日 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临江县四道二岔(浑江源头一带)召开。1934 年11 月7 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指挥部设在浑江板石沟。

  长白老秃岭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1936年6月,抗联一军二师、二军四师、六师相继进入长白境内,在白头山老秃岭,红头山、红砬子等地建医院、营房、指挥部等多处密营,游击区为长白中朝边界地区。同时,在官道区里屯(今十七道沟)、半截沟、桃泉里、新兴村(二十道沟附近)等地建立在满韩人祖国光复会(简称祖国光复会)。1936年10月,组建中共新兴村特别区委。1937年1月,于官道巨里屯组建了东满特委长白县工作委员会,隶属于中共南满省委。

  杨靖宇在白山地区打击日伪的4次经典战斗

  从1933年到1939年的7年中,杨靖宇将军曾经与日本关东军菱刈隆、南次郎、植田谦吉、梅津美治郎4任司令官斗智斗勇,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重兵“围剿”,成为日军的第一号心腹大患,被日军称为“满洲治安之癌”。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抗联部队在白山地区与日伪军展开的大小战斗达300多次。杨靖宇亲自指挥、堪称经典游击战例的战斗有4次。

  巧取八道江(今白山市区)

  1933年11月中旬,镇守三源浦的伪军营长邵本良率主力在凉水河子设伏,与杨靖宇拉开阵势决战。在与邵本良对峙佯攻中,杨靖宇率主力悄悄绕过凉水河,于11月24日袭击了三源浦。当邵本良返回三源浦时,杨靖宇早已撤离。杨靖宇又设计将邵本良主力部队北调柳河回头沟,于12月23日乘机南下攻陷凉水河子重镇。第二天,杨靖宇四处发信调兵攻打柞木台子,邵本良又将大部力量调往西去。但杨靖宇率部秘密向东南移去,趁日伪军空虚之际,于1934年1月17日夜,与苏剑飞南满游击队等又一举攻陷了八道江镇(今白山市区)。当时,八道江是东边道北部地区的一座重镇,是通化、临江、潆江、金川、柳河等县之间的交通要塞,街长7华里之多,镇内筑有大小炮台10余座,驻有伪军廖弼宸旅的两个连队。此前曾有2000余抗日义勇军联合强攻未克。杨靖宇率部由通化东进,共集结700余人准备联合强攻八道江。指挥部设在街南的一个高地上,兵分三路,第一路指挥是李东光,由街西向街中进攻;第二路指挥是刘子尧,负责阻击来援之敌;第三路指挥是苏剑飞,由街东攻城。联合军战士左臂缠着白毛巾,以夜暮为掩护,分路秘密地摸进八道江镇内。当敌人发现时,已经满街都是抗日联合军了,日伪军躲在炮台里,联合军向炮台发起猛烈进攻。但是,由于敌人占据坚固的炮台,仅持有轻武器的抗日联合军,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克。再加上联合军中有不少缺乏战斗经验的反日山林队,进城后就在街中心点燃了一幢房子,结果火光冲天,如同白昼,使抗日联合军活动不便。激战了五个小时,抗日联合军于1月18日晨,取得军需物资后,随即撤出战斗。然后西进攻打小荒沟,开创辑安(今集安)老岭根据地,使八道江成为北接那尔轰,南连老岭根据地的游击区走廊。

  岔沟突围

  1938年10月17日深夜,杨靖宇率一军军部警卫旅和少年铁血队400余人,转移到浑江里、外岔沟交界的地方。被叛徒程斌带着日伪军13个讨伐队共计1500多日军包围。天空中敌机盘旋着撒下传单:“杨司令,你跑不了,你处在我们的绝对包围之中,投降吧!”“杨司令,满洲国愿与你共图大事!”“杨将军,我们需要你!”杨靖宇没有做出任何投降和归顺的表示,日伪军一连三次攻山,全被杨靖宇打退。于是,日伪军就在山下支起来一圈帐篷,把杨靖宇所在山头团团围住。白天是帐篷,晚上是篝火。杨靖宇决定在第二天拂晓时选择篝火相对稀疏的地方突围。西北方向是一处断崖,断崖下篝火少一些。敌人不相信杨靖宇能从这个壁立千仞的悬崖上下来,但杨靖宇就是从这里静悄悄地下来了。10月19日凌晨,先头部队摸向敌人的封锁线。一个伪军发现后问道:“什么人?”杨靖宇的先头部队用朝鲜语回答:“自己人!”伪军误以为是日本人。走到日伪军跟前,杨靖宇的先头部队突然开枪,打开日伪军的包围圈。但此时,如果其他日伪军前来增援的话,杨靖宇不一定能突围出去。但程斌有话在先,杨靖宇惯用声东击西之计,哪里枪声越紧,哪里越不是杨靖宇要突围的地方。各处日伪军怕中计,不管这里枪声怎么紧,就是按兵不动。结果,杨靖宇又一次创造了东北抗日游击史上的一个奇迹性的战例。

  干饭盆脱险

  1938年10月18日,岔沟突围胜利后,杨靖宇率队越过城墙砬子来到濛江县南泊子,在东干饭盆(今江源区大阳岔镇境内)宿营。干饭盆山深如海,古树参天,缘浅底深,越往里走山越深林越密气温越凉,形同硕大的饭盆。但却并非一个,而是70多个硕大的“干饭盆”一个连一个的组合体,盆盆相连,盆盆相似,大套小,小连大,不识路径者走进去,看哪都是一样的莽林,难辨方向,两三个“盆”里一转就迷糊了。山里人称这种现象为“麻达山”,称因迷失方向而葬身林海的现象为“闷干饭”,故名“干饭盆”。杨靖宇部队驻下不多时,参与岔沟包围程斌“讨伐”队,也紧迫而来。

  当天晚上,程斌召集中队长以上会议。他说:“抗联咱们都干过,知道他(指杨靖宇)的厉害,能跟上一回不容易。大家认真研究个办法,不能轻易让他们跑了。”有的说跟在后边撵,有的说回去调大部队来合围,讨论了半天,都觉得不妥当。最后决定,半夜出发,抢在天亮前,占上主动地位,包围杨靖宇。于是,程斌命令部队不要休息,连夜做好战斗准备。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程斌拉起队伍来到岗底下。一看,杨靖宇的部队早已无影无踪了。程斌急得又搓手又跺脚,命令部队“跟蹈子”(跟着脚印走)。跟了好长时间才发现前面山岗上那棵千年古松树下冒烟,于是,程斌指挥部队包抄过去。因怕中埋伏,程斌下令先放火烧山,再围剿杨靖宇。杨靖宇命令部下先把山头的可燃物点燃,等山下大火蔓延上来后,躲到可燃物已燃尽的地方。杨靖宇在山上巧妙躲过大火之后,随即设下埋伏,程斌所部被打得退到山下“盆底”,比在岔沟还惨。 程斌知道干饭盆的厉害,只好扔下多具尸体,拖着伤兵躲藏起来。等待日伪大部队赶到之后,杨靖宇早已不知去向。

  激战五斤顶子

  1940年2月15日清晨,杨靖宇带领7名战士在濛江五斤顶子西北方的一个小山坳里被日伪军发现。日军立即调集4支“讨伐队”共计600人对杨靖宇进行追剿、搜寻。战斗中,一名战士中弹牺牲。午后3点,杨靖宇与剩下的6名战士在距离“讨伐队”仅有300米的一个有利地势向其猛烈射击,击毙日伪军10人。此时, “讨伐队”被杨靖宇等拖得精疲力尽,只剩下40多人。晚上,杨靖宇与仅有的两名警卫员在濛江五斤顶子与日伪军再次交战,打死敌人1名,打伤6人,到16日凌晨3时半彻底甩掉敌人。杨靖宇带领7名战士拖垮日伪军600多人。

  杨靖宇牺牲的经过

  2月23日上午10时,濛江县保安村5位打柴人,正在杨靖宇窝棚附近打柴,其中一位叫赵廷喜的村民到窝棚后面解手,杨靖宇用枪把赵廷喜逼进窝棚里,经经过对赵廷喜一番开导后,赵廷喜答应,拿着杨靖宇给的钱,给杨靖宇买吃的和棉衣、棉鞋。走出窝棚,赵廷喜召唤其他打柴的四人回保安村去了。路上,赵廷喜告诉四人,杨靖宇在窝棚里的情况,四人并没有见到过杨靖宇。11点,回到保安村遇到日伪协警李正新,赵廷喜经不住李正新的恐吓和盘问,供出所遇到情况的经过,李正新断定此人就是杨靖宇。立刻报告了县警务科科长王世宏。王世宏一面给通化的岸谷隆一郎发电报报告这一情况,一面与日本警尉西谷商量对策。西谷立即组织起一个21人的快速部队,于12:30分,分乘2辆汽车,在赵廷喜的引领下,直奔二道崴子的小窝棚扑来。

  因赵廷喜多时没有回来,杨靖宇就走出小窝棚,登上雄风岭观望,只见县城方向,尘雪飞扬,两辆军车向小窝棚驶来。杨靖宇知道情况有变,立刻向山下三道崴子方向奔去走去。紧接着,日伪军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迅速从其他搜山部队中抽调4股增援部队扑向三道崴子。

  这时日伪警察把小窝棚围起来,进行抓捕。发现杨靖宇不在,就从小窝棚顺着脚印向三道崴子方向进行全方位搜捕过来。当时在场的日本人是这样描述杨靖宇的:“杨靖宇高大的身影在密林里飞奔,他手长腿长,像一只鸵鸟,跑动时双臂高高地摆过头顶,在雪地里快得难以形容。”到了三道崴子恶河南岸,杨靖宇便走不动了,只好在一棵大树后隐蔽起来。

  1940年2月23日13时30分,日伪军将杨靖宇隐蔽的密林层层包围,杨靖宇双手持枪迎战。包围圈越来越小,敌人越来越近,100米,50米……日伪军对杨靖宇进行劝降,得到的回答是杨靖宇射来的一颗颗子弹。此时的杨靖宇已5天5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了,仍顽强地向敌人射击。当他左腕中弹后,用右手继续还击。西谷知道,对杨靖宇活捉或者劝降都是办不到的,于是下令:开枪打死杨靖宇。即14时左右,正当杨靖宇抬起腿要跑的一刹那,杨靖宇手下的叛逃、神射手张奚若随即扣动扳机,就这样杨靖宇那1.93米的高大的身躯倒在那棵拧劲子树下,时年35岁。日军讨伐队司令官西谷和在场的所有日军、汉奸,望着杨靖宇的遗体,呆立不动足有30分钟。直到程斌赶来辨认是杨靖宇后,西谷竟然呜呜地哭起来。他为天地间失去这样一位大英雄,而感叹,而悲伤。杨靖宇牺牲后,身上还有3支手枪、270发子弹和6600元钱。

  1940年2月23日15时左右,杨靖宇的遗体用爬犁被运到濛江保安村,又经叛徒张秀峰确定是杨靖宇无误后,日本人就找来了一个门板,把杨靖宇的尸体放到门板上立起来,拍了一张照片。让日军感到惶惑是,杨靖宇自2月15日就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还被切断食物来源,在冰天雪地里他究竟靠什么生存的,为解开这一疑惑,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下令解剖杨靖宇的尸体。16:30分,蒙江县县立医院院长金元相医生解剖杨靖宇的遗体进行检查。经解剖,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见到的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参与的医务人员流泪不止,感慨不已。在场所有日军都自动肃立、默哀,对杨靖宇将军的壮举,深表敬畏。

  1940年2月24日早7点,日伪军在用铡刀铡掉杨靖宇的头颅,装进一个长25公分、宽25公分、高35公分,前面安有透明的玻璃木箱里,然后用一辆汽车途径抚松、临江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沿途在20户人家以上的村屯强迫村民进行观瞻。运到通化后还在各学校、街道示众,并在通化师范学校举行“庆贺”活动。随后又到通化省所属其他县示众,最后,杨靖宇的头颅被送到伪满洲囯的新京(今长春)关东军司令部,被放在司令部二楼的医务科并用药水浸泡。抗战胜利后,杨靖宇的头颅被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转移。1948年12月,杨靖宇的头颅被党组织由长春送至哈尔滨市,存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

  杨靖宇遗体的4次安葬

  1940年2月24日,杨靖宇的头颅被铡下来后,遗体被丢弃在蒙江县城郊外乱坟岗子的雪堆里。2月28日,日伪讨伐部队撤离濛江县后,濛江县商会会长冯少由、保安村村长刘成祥、濛江街街长张庆福,组织人员将杨靖宇的遗体入殓装馆安葬在蒙江县城北部的山岗上。

  1940年3月5日,濛江县日伪当局把杨靖宇的遗体掘出,安以假首殓入上等棺椁,在蒙江县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岗上搭建起祭祀灵棚,岸古隆一郎到场为杨靖宇主祭安葬。参加公祭仪式的有濛江县村长以上的官员和参加过讨伐杨靖宇的所有日军部队。日伪当局榆木做了一块碑,碑的正面用楷书写着“伪司令杨靖宇之墓”,碑的背面署名是“通化省次长岸古隆一郎,1940年3月5日”,还为杨靖宇准备好了上等的寿材,并请了一位日本僧人。

  1946年2月23日,辽宁省民主政府重新安葬了杨靖宇将军,杨靖宇的墓地被选在了保安村西北的一个平岗上,杨靖宇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13个大字,落款写着“靖宇县民主政府暨靖宇县各界人民同立”,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杨靖宇将军传略。

  1958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纪念日,在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召开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用石膏为由靖宇移至通化的杨靖宇遗骨塑形,与由哈尔滨送往通化的杨靖宇遗首进行整合安葬。杨靖宇是中共中央为个人举行公祭大会的第一位革命烈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防部以及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都献了花圈。当日11时 50分封墓,此后杨靖宇将军就长眠在山城通化市。

  出卖杨靖宇的4个叛逃

  1938年2月,留守在本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抗联一军参谋长安光勋叛变,供出杨靖宇在辑安老岭建立的密营根据地,派一同叛变的胡国臣(一军军部军需部长),诱降一师师长程斌。

  1938年6月29日,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率所部115人叛国投敌,日军任命程斌当队长,组成“程斌挺进队”,将杨靖宇部队逼入绝境。程斌投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了70多个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一夜之间,杨靖宇部队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第一个叛徒陈斌在解放后的“镇反”时期被枪毙。

  1940年1月21日,抗联司令部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在濛江马架子战斗中被俘叛变投敌,丁守龙把杨靖宇的全盘计划出卖给敌人。随后,日寇调集大批日伪军及警察,由伪满洲国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在濛江坐镇指挥,对杨靖宇实施“铁壁合围”。这时,杨靖宇的只剩下抗联特卫排60余人。

  2月1日,跟随杨靖宇的特卫排长叫张秀峰,携带4支手枪、弹药、机密文件和抗联9000块大洋的经费投靠了日本人,他向日本人提供了杨靖宇的准确位置,岸谷隆一郎随即下令缩小包围圈,对杨靖宇进行最后的围剿。

  那尔轰会师

  1935年8月 第二军第二团在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领下向南满进军,9月3日到达那尔轰,同心乡抗日人民政府举行盛大欢迎会。 10月4日,杨靖宇在那尔轰于家沟召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部和第二军西征队胜利会师大会,使东满、南满游击区连成一片。之后,杨靖宇率一军主力沿鸭绿江南下,建立怀仁、本溪抗日根据地。二军和一军二师则在濛江、临江、抚松、长白等地坚持抗日斗争。

  小汤河战役

  为引诱南满之敌东进,策应一军二次西征。 1936年8月16日,抗联二军攻克松树镇;17日,攻打抚松县城,击毙伪警察署长以下数十人;19日,攻克万良镇、海青镇;24日攻克漫江镇。1936年11月4日,在江源大阳岔把两连伪军包围,迫使敌人投降。11月7日,王德泰组织二军干部在江源小汤河村召开研究“反讨伐”,配合一军西征等问题会议,突然遭到来自抚松、濛江、临江等地500多日伪军的袭击。王德泰带领4师与6师的部分战士,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激战。战斗从早晨7点一直打到下午3点。战斗中,机枪射手相继牺牲,王德泰抱起机枪奋不顾身地朝日军猛烈扫射。日伪军终于抵挡不住,开始向南败退。王德泰率部在追击日伪军这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

  靖宇老岭阻击战

  1946年2月19日,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编为“民主联军杨靖宇支队”。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沿朝抚公路侵犯老岭,著名的“老岭阻击战”开始。民主联军杨靖宇支队在南起四海村,北至那尔轰村,在长达200余里的老龙岗山脉布兵1万余人。县政府组成3个工作组,1个武工队,组织干部群众供应军队粮食,接收从海龙、柳河、辉南三县撤退干部,安置和治疗伤病员,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战斗口号是:“誓死保卫靖宇,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至第二年l月12日,“老岭阻击战”胜利结束。

来源:白山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 信息中心
分享到:微信QQ好友QQ空间新浪微博我的搜狐人人网

上一篇: 努尔哈赤创大业,“佟佳老营”筑根基

下一篇:

My JSP 'foot.jsp' starting page